宝宝适合打预防针吗?

宝宝接种疫苗,俗称打预防针,是保护宝宝少受或不受某些传染病侵害的有效措施之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心存疑虑的家长也不在少数。疫苗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经过人工培养繁殖,使其丧失致病能力,但仍旧保留了免疫原性。于是,不少家长担心,宝宝小小年纪能够耐受吗? 这种担心不是毫无道理,也不仅限于国人,在欧美诸国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疑虑。为此,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疫苗教育中心的专家们专门做了多种免疫接种的专题研究,结论是:从出生时候起,婴儿就能够应付免疫系统的诸多挑战,包括多种疫苗。

据这项专题研究的负责人保罗·奥菲特博士解释:“几十年来,推荐的儿童疫苗数量猛增,2岁前一般要接受11种疫苗,打20针,故越来越多的父母担心婴儿无力安全应付这些疫苗,或者怀疑这些疫苗可能损害婴儿的免疫系统。但我们的研究表明,婴儿的免疫系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脆弱,疫苗根本不会削弱婴儿的免疫系统,反而会增强婴儿防范严重疾病的能力。”

宝宝在出生之后就要开始打预防疫苗了,疫苗可以给抵抗力较差的宝宝形成一个无形的保护膜,增强宝宝的免疫能力。疫苗真的很神奇啊。且慢,疫苗虽然对宝宝抵抗一些疾病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是不能给宝宝打疫苗的,这样这会适得其反,给宝宝增添负担。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宝宝是不能打疫苗呢?

  1、患各种疾病的宝宝不宜接种,例如:感冒、腹泻、发热、空腹饥饿、呕吐等情况下,有的疫苗不能注射。

  2、如果宝宝患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以及严重心脏病等疾病时,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很在可能会随不住接种所引起的反应,甚至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3、患有皮肤病的宝宝也不能进行接种。

  4、过敏体质的宝宝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应该咨询医生以后再决定是否注射疫苗。

  5、如果你的宝宝不宜接种,但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被狗咬伤而必须接种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注射疫苗。

  6、有争性传染病而未过检疫期的宝宝不宜接种疫苗。

接种前后要注意什么?

1.宝宝打预防针之前,家长要给宝宝洗洗澡,换上干净衣服,向医生说清楚宝宝的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

2.打预防针后,宝宝要避免剧烈活动,家长要注意观察,如果宝宝有轻微发热反应,一般在1~2天就会好,如果反应加重,应请医生处理。

3.在饮食方面,民间流行一些不妥的做法,如:主张给宝宝吃些小鱼、小虾或香菜之类的“发物”,意在让预防针“发”出来以取得疗效。另外一些家长则主张“忌口”,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生怕干扰了预防针的效果。

其实,预防针一般是由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制成的,其免疫作用是靠它的抗原作用刺激身体,产生能杀灭或抑制病菌或病毒的抗体来完成的,只要抗原达到一定数量,身体内就会产生足够的抗病力,达到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目的,因此,即使吃“发物”也起不了什么作用。至于“忌口”(如不能吃鸡蛋、鱼、水果等)更没有道理,因为打预防针与生病不同,注射疫苗后获得的抗病作用主要体现在抗体的质量上,而抗体实际上是一类特殊蛋白质,若能多吃点蛋、鱼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使体内制造抗体的原料增多,反倒可以提升免疫力。若片面听信传言,造成宝宝体内制造抗体的原料缺乏,反而削弱了预防针的功效。

预防针多打好还是少打好?

过多地注射疫苗,不仅不能使宝宝获得应有的抗病力,反而可能使免疫力降低,甚至无法产生免疫力,医学上称为免疫麻痹。如同我们进餐,本来吃300克食物就够了,获得的营养足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行,若为了多获得营养而拼命多吃,吃上500克甚至上千克,表面上看吃入的食物多了,但实际上获得的营养并不会成比例地增长,反而因加重了胃肠的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而减少了营养素的吸收,得不偿失。另外,各种疫苗确系用病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制成,虽然经过杀灭和减毒等特殊处理,但仍会有一定毒性,接种后可能发生一些反应。尤其是在制作过程中,不可能将培养细菌或病毒生长所用的物质完全清除掉,这些残留物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疹,重者发生休克。这种过敏反应的发生往往随着打针次数的增加而增多。为避免发生意外,应在不影响免疫力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接种次数与注射数量。

接种疫苗太少的话,正如进餐一样,没有一定的数量保证,身体很难获得足够的营养,同样不是明智之举。正确之举是严格遵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因为计划免疫程序是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科学试验而制定的,不要随意更改。如:宝宝出生时注射卡介苗与乙肝疫苗,2个月时服用脊灰疫苗,3个月时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8个月时接种麻疹疫苗等等。既不要漏打或少打,也不要多打。只要我们坚持这样的“方针”,完全可以避免接种疫苗的某些副作用而尽收其利,保护宝宝免受传染病之害。

打预防针的目的是保护宝宝免受传染病的侵害,那么,是不是打了预防针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呢?其实不然。因为人体感染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如自身状态、疾病流行、感染程度、产生抗体是否足够、效果是否降低等等。只要上述条件中有一条发生了变化,情况就会截然不同。以乙型肝炎为例,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保护接种者免受乙肝感染之害,但这种保护作用是相对的,且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仍须注意预防,如不可与乙肝病人接触,特别是不能接受e抗原阳性的乙肝病人之血液,否则仍会感染上乙型肝炎。那种认为打了预防针就万事大吉,生活就可以随随便便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应予以彻底纠正才是正道。

预知更多详情,点击这里查看小儿专科诊所,询问专业医生的经验。

资料来源: jingyan.baidu.com,baobao001.com,yuer.pcbaby.com.cn

Share